一度风起云涌的读者俱乐部如今已经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挟着高新技术声威的网上书店象一棵老是长不大的小树,一个重要的症结和根源就是没有良好的邮购环境。中国的图书邮购业缺乏为自身树立信誉的知名邮购公司,缺乏能够得到读者认可的高质量邮购服务。而图书邮购业的缺失又有来自于国家邮政系统、银行结算系统、出版社、书店、图书信息服务以及邮购业本身等一系列相互缠结相互牵扯的原因。
国家出版工作委员会委员王益老先生认为,出版社不成熟影响到了邮购业的货源。图书重印数不足,出版社惟恐积压,只满足于做一锤子的买卖,仓储也不够。存销比例达到1:3时才比较合理,而专业出版社更应该多年多印,存销比例更大些。出版社还应该设有邮购部门或者委托邮购公司办理此项服务。这些工作都是出版社满足读者需要、尊重作者权益的必要措施,也是出版社的长远利益所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图书脱销后,图书出版者拒绝重印、再版的,著作权人有权中止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还规定:“著作权人寄给图书出版者的两份订单在六个月内未得到履行,视为著作权法第三十一条所称的图书脱销。”但是许多出版社对于保持适当的重印数、存销比例,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
北京风入松书店邮购部的蒋怀超说,做邮购必须有大的库存。因为本地和外地有个时间差,在北京热潮已退的图书,在外地的热潮往往刚刚开始。书店和出版社要联手供书,其中书店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可以在不同书店之间调剂。金骆驼医药图书俱乐部的葛震地也认为邮购店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必须有大库存,几倍于零售店,仓储租金高,资金积压比较严重。
王益还指出,全国还没有一份面向书店、邮购公司和读者的真正的可供书目。由版本图书馆发行的《全国新书目》和《全国总书目》都不是可供书目。严格有效的新书目应该叫做(也应该是)《全国图书可供书目》或者《全国图书在版书目》,其中的图书应该有出版社的供货保障,否则邮购公司将只好给读者退钱,导致许多无效劳动。新出版的《全国图书在版编目》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只有60%左右的出版社肯向它提供书目。目前,有科文集团等在努力开发新的商用图书信息系统。
经济学家茅于轼一直是邮政劣质服务的批判者,批评邮局“损人而不利己”。他认为目前邮政的问题主要不是他以前所关注的国家补贴政策问题,而是邮资太高、服务太差的问题。最明显的理由是:北京有不少投递公司,和国家邮政相比它们的设备原始、效率低下,却能够生存。席殊书屋有限公司的焦国武认为,邮政服务在城市的情况还可以,到了县一级问题开始出现,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越往下问题越多。他特别指出,邮政尤其是乡一级邮政业务的落后是邮购业发展的障碍。
许多读者和邮购部门抱怨邮费太高。葛震地算了一笔帐:在国家调价前俱乐部收图书码洋20%的邮费,其中15%给了邮局,另外的5%往往抵消不了俱乐部方面的杂费、包装绳、包装纸等成本。读者每次购书的码洋如果达到100元,成本和收益就正好持平;如果低于50元,肯定会赔钱。为了避免赔钱,俱乐部对低码洋的业务、低定价的图书,都怀有一种畏惧心理。一般来说,定价在10元以下的图书即使是畅销书俱乐部也是不敢进货的。
我国的邮资近年有两次调价,1999年把建国以来实行的递重等额累进制改为区位首续重计费方式。印刷品1996年本埠外埠邮资都是每100克从8分提到3毛,挂号费1元。今年3月调价后外埠邮资首重100克为6毛,续重部分每100克3毛,本埠邮资首重和续重部分每100克分别为3毛和一毛5分,挂号费提高到2元。这样,1公斤的书,外埠邮资是5块3毛。国际邮资的变化更为明显,焦国武说,席殊读者俱乐部把一本所办刊物《好书》邮寄到北美,邮费以前是40元,现在提高到了100元。
读者和邮购商对邮寄的速度也颇有怨言。焦国武说:“我们的《好书》都会有好多积压,每期发行4到5万份,最快要15天才能全部发走。第一站就拖了这么长的时间,以后每个驿站都会有积压,而这‘以后’就更难说了。”按照“老邮购”们的说法,邮寄到邮路较好的地区20天是寻常事,到边远地区耗上好几个月不稀奇。
人们对邮局处理丢书、挂号与查询问题的方式也不太理解。邮件不交2元的挂号费就没有查询的权利,为获得查询权,每个邮件须付给邮局挂号费2元,有些邮购部门为了维护声誉,邮件遗失后只好给读者补发。金骆驼读者俱乐部因此每年损失的图书码洋不低于5万元。
蒋怀超先生对邮政另有看法。他认为调价后图书邮资小包涨了,大包降了。现在价位定得更明细,但总体上影响不大。5公斤的图书,加挂号费以前是17块,现在是17块3毛,差不多。据他说,邮局在四年内将自负盈亏不再享受国家补贴;许多邮局都有营业额的指标,有一家邮局局长就因为没有完成任务而被撤职。邮政在巨大的压力下服务逐渐改进,许多邮局都在抢业务,风入松就已经被“抢”过。
也许没有哪个行业应该象邮购业这样视名重如山,然而现在图书邮购工作中出现的服务质量以及部分骗取读者钱财的不法行为损害了本来就很脆弱的邮购业的声誉。责任感的贫困和管理的混乱是最大的缺憾。
中国没有对邮资进行统一管理,一般邮资占图书码洋的15%至30%不等。一些邮购部门滥收邮资、图书滥竽充数,损害读者的利益。有的“邮小(件)不邮大(件)”,增加单个邮件的平均邮资;有的收的是快件的邮资,发的却是慢件的货。“一味的优惠不一定能让你占到便宜”,有的邮购部门给读者提供了5折至3折的优惠价,但是提供者如果是出版社,则可能是定价过高的本版书或旧书;如果是零售点,则可能是盗版书。读者需要擦亮眼睛审视书目上给出的出版日期、出版社、页数和价码,因为征订单上给出的这些内容常常残缺不全。
大多数业者还缺乏提供完整服务的观念。按国际惯例,邮件遗失后邮购部门应该协助读者一查到底,可是国内邮购部门往往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拿出货已经发出的凭证,来说明责任不在于自己;邮购部门关闭或搬迁时应该告知读者,或推荐其他可靠的邮购点,可实际上很多邮购部门做不到善始善终。
其实,许多问题的根由都在于管理。有的单位各个部门业务界定不清,造成管理混乱。有些出版社存在多个邮购部,发行部、读者服务部、读者俱乐部都有一个,读者的汇款单不知道在谁手里,责任也不知应该由谁来担负。至于更规范化的管理,人们期待着邮购法的出台。
一个有声望的、令人尊敬的行业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内部有明细的专业分工、明晰的权责界定、周到的服务、严整的自律、由衷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有标志行业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代表行业利益的行业组织;外部存在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完善的国家管理。所有这些条件,中国邮购业都具备吗?中国邮购业有什么样的未来呢?
葛震地特意指出:邮购业乱是乱,但毕竟有人在做,应该把努力做的人和不努力做的人区分开来。正在努力做而且做大的人是因为看到邮购业的前途才投入其中的。
王益认为邮购并非亏本买卖,而且由此积累的声名是书店和出版社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蒋怀超说,整体上看利润邮购不如零售,毛利润为20%左右,少于零售的30%至35%。北京万圣书园邮购业务起步较早、以学术书为特色,其负责人刘文华说,由于前期投入多,学术书进货折扣低,毛利不到10%。但是,图书信息发布方式的问题解决后,邮购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焦国武的观点是:邮购利润率不是很高,但是利润总量还比较大。葛震地声称:说邮购利润不高我是反对的,无论邮资怎么涨,都不会是赔钱的。金骆驼以邮购为主是赚了钱的。倒是零售更可能不挣钱,因打折风的影响和店面、人员的消耗,纯利润一般在10%左右,而邮购人员素质要求低,不用店面,纯利润20%应该没问题。
焦国武认为考察邮购业的前景,还必须考虑图书零售业的发达程度。目前的零售店虽然遍地开花,但红火的只是省城书店;在乡村即使是县级新华书店也没有什么好书,多数是教辅图书;即使是教辅图书也大部分是地方版的,外地版的也需要邮购;其它图书也是如此,例如地方的新华书店就很难找到古典名著。此外,邮购还可以不断向录象带、光盘、药品业务延伸;在服务管理方面,分段邮购还有很大空间。
葛震地说,图书邮购业前景最看好的应该是专业类如建筑、音乐、美术图书。他认为,相对而言专业书店为数较少,以医学专业书店论,鉴于专业读者群的特点,一般只有省会城市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地区一级以下,基本上没有,这就为图书邮购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记者对北京市、江苏省、上海市新华书店有关负责人进行采访的结果表明,邮购作为新华书店的传统业务,正呈现出萎缩之势,基本上是作为读者服务的一种措施,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营业。从被动服务型转到主动寻求型,开展定向图书邮购业务,这将是书店、读者俱乐部、出版社尤其专业社邮购部门的重要出路;邮购部门摆脱附庸地位、被动局面,实行专业化、独立型的经营,将是图书邮购业的大势所趋。